1983年,外泌体*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,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“Exosome”。随后的10年,外泌体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。
直至1996年,G.Raposo发现类似于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原提呈外泌体,这种外泌体携带MHC-Ⅱ类分子、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。研究表明这种B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直接刺激效应CD4+细胞的抗肿瘤反应。
1998年,L.Zitvogel等发现树突细胞(DC cell)也能产生有抗原提呈能力的外泌体,而且外泌体含有功能性的MHC-Ⅰ类和Ⅱ类分子,还有共刺激因子。这种外泌体启动了特异性的CTL杀伤作用,促进了T细胞依赖的抗肿瘤效应。
H.Valadi等发现,细胞之间可以通过外泌体中的RNA来交换遗传物质。这意味着细胞可以通过外泌体影响另外一个细胞,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基因强加给另外一个细胞。研究人员逐渐对小小的外泌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。他们发现,肿瘤细胞的外泌体与正常细胞的外泌体之间存在差异,肿瘤的外泌体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,肿瘤周围组织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备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,等等。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,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James E. Rothman和Randy W. Schekman,德国科学家Thomas C. Südhof,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(外泌体等)运输调控机制。使外泌体的研究达到全新的高度。就外泌体的研究方向而言,干细胞、免疫、microRNA、靶向给药、癌症的诊断及治疗等都是热门研究领域。
2015年JHuan等人证实了急性髓细胞白血?。ˋML)的外泌体在白血病的骨髓微环境中具有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功能。同年WANGY等人发现诱导多能干(iPS)细胞的外泌体可以在心肌细胞受到急性心肌缺血(MIR)影响时,给心肌细胞传送保护信号。
目前有关外泌体的研究,主要集中在外泌体颗粒的提取、纯化和内容物分析上。其中,外泌体的粒径表征和浓度信息是极为重要的参数。